第二个问题是产生于分布式账本这种记账方式。
新的货币制度属于第二类,其他国家的央行可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将纸质美元兑换成黄金。货币和信贷的创造与财富(实际的商品和服务)的创造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但它是经济周期的最大驱动力。

3.系统的目的是帮助有效地分配资源以便生产力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以过去的收益推断未来,借钱押注未来会产生收益。然而,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收入/钱来偿还债务时,麻烦就来了。而现在,债务和货币的创造量比二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大。结果有二:一是违约,银行关门且储户失去硬资产。
硬通货是最具限制性的货币体系,因为除非增加金属或其他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即货币)的供应量,否则就无法创造货币。对美元债务的恐慌还导致了利率上升,推动金价从1944年设定的每盎司35美元的水平升至1980年每盎司670美元的峰值。其结果就是,市场经济中会出现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之间的不对称,进而造成消费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脱节,乃至产业结构也会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
[54]三浦展:《下流社会》,陆求实、戴铮译,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直到1929年最后10天人们终于开始大笔抛售股票,尤其是在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此后的股市就一泻千里了。根本上说,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并非消费者所自主的,而是受到社会风气尤其是生产者主权的影响和支配。例如,米塞斯写道:信用媒介一旦停止增发,空中楼阁似的繁荣将立即湮灭。
但在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竞争加剧使得银行的谨慎意识开始消退而向那些只能偿还利息的借贷者发放贷款,这就是投机金融。导读: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往往倾向于将经济周期归咎为货币或实物的外生冲击,进而试图通过外来冲击的防止来加以克服经济危机。

[62]在周边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房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与房产相关的建筑或装修材料的价格以及相关人员的劳务工资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包括建筑商、设计师、工程师、销售人员、建筑人员、房屋中介人员以及门卫和清洁工在内的所有人员都会要求较高的市场工资,甚至与房产公司向官员的贿赂金额也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正如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中指出的,一个社会越富裕,用于生产后期阶段(即靠近消费端阶段)的资本资源的比例就越小。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剖析还需要进一步严密化和系统化,进而也就昭示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这一拼图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认识经济危机也需要有刺猬的智慧。
另一方面,就中国社会的储蓄传统而言。既然如此,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人为何又如此信奉市场机制呢?主要在于两方面:(1)根本上在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由此推崇个体的自主行动,进而将无论何种结果下的自主行为都视为合理的,因为那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全美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投机热潮,每个人都妄图通过炒股而暴富,导致信用不断膨胀和股市不断上涨,即使美联储将贴现率从3.5%上调到4%、4.5%乃至将政府公债悉数售出也无济于事。但是,市场马太效应带来的收入差距及其衍生出的等级定价体系却导致不同等级的产品生产面临着不同的利润率,这就使得高级产品和低级产品之间以及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进而导致自发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不可持续,最终也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事实上,罗斯巴德在对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之间的分化进行反驳时就举例说,通用汽车总裁以及明星运动员等富豪都是劳动者,而很多地主、农场主以及零售商都很穷。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仅仅在于,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这些成本为何不会随产品价格而下降?罗斯巴德对此就解释说:问题就在于成本的刚性。

但每一次刺猬都蜷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正是基于这一逻辑,马克思经济学就倾向于将生产过剩归咎于社会大众的购买力不足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产业结构的生产比例失调。
问题是,经济泡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受明斯基的影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将一个典型的泡沫演进过程分成五个阶段:错置期、繁荣期、陶醉期、峰值期和破灭期。[69] 在这里,明斯基主要承袭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思想和动物性冲动来解释由金融不稳定的扩大而产生的经济危机,结果,经济危机根本上就被归咎于外来冲击,外来冲击通过金融体制而加剧了经济不稳定,最终酝酿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相应地,货币增发对经济的影响也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诱发资本品的生产与投资这一层次上,而是要进一步考虑它对整个高级产品(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和需求的诱导。显然,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刺激厂商将其生产资源和所获信贷集中投资到高级产品的生产领域,由此就会造成生产结构、消费水平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出现严重脱节。[29]而且,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越大,通常也就越需要依靠发达的信用体系及其相应的透支消费来维持高级产品的生产和需求。相应地,一个社会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也就是,每一代人消耗掉的财富都应该小于其创造的财富,从而有规模不断增大的经济剩余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
[30]这也意味着,与其说是信用扩张停止导致了繁荣终止,不如说是繁荣达到上限而导致信用收缩。显然,上述分析就显示出,造成生产结构波动和经济危机的主要或根本因素,与其说是外来冲击的干扰,不如说是内生于市场经济之中。
由此,我们就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繁荣时期的产品价格分层为何比萧条时期更为显著?难道繁荣时期的收入分配结构就会一定比萧条时期更不平均吗?在很大程度上,这涉及信用扩张等造成的货币增发以及由此而来的货币幻觉效应,因为受货币幻觉影响的消费者更容易为生产者所诱导而进行超前消费。就生产高级产品的大企业而言,它的生存危机往往受制于两种不同方向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大企业的高级产品价格原本就处于虚高水平,其产品的价格下降也就受到消费者的更大预期,从而导致短期内有效需求的大幅下降,这会极大地降低大企业的流动性。
在很大程度上,2008年经济危机就是在信贷监管放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借助不断创设的衍生金融工具而扩张信贷的结果。其中,奥地利学派将政府视为银行信用的主导者,而美国制度学派则将商人型企业家(或商业银行)视为银行信用的主导者。
那么,社会生产尤其是高级产品的生产又是如何能够超越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呢?除了锦标赛制市场定价体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助长和加速机制,这就是信用和信贷扩张。同时,贫富差距最大的墨西哥达26倍,紧随其后的智利则超过25倍。[64]罗伊特:《劳动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职能》,载何梦笔主编:《秩序自由主义》,董靖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同样,为苹果公司代工的富士康公司从每部加工手机中获取的收益通常要比为其他品牌手机代工的公司更高,而富士康公司的人员所要求的工资通常又比其他代工厂的人员更高。
[45]朱富强:《市场博弈、权力结构与收入分配机制:剖解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4期。例如,采矿业的行业工资比平均值高24%,采矿业秘书的工资也比平均值高23%。
其原因是,一般来说,越是高级的产品,生产就越是需要更多的资本品,进而越是依赖更迂回的生产过程。长期以来,正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倾向于将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视为外生于市场的,是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扰动而产生的短期生产过剩。
[65]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9页。[49]皮凯蒂:《21世纪的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03页。
如何理解呢?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没有充分考虑信用消费对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实质性耗损,马克思时代也不存在如此大规模的信用消费。当越来越多的资本被追加投资并被用来维持高度进步的经济,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必然被用来维持和重置这个扩大了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它在工资和利息上的开支往往又居高不下。实际上,马克思也有类似的观察和认知。
事实上,马克思很早就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市场中各产业阶段的比例失调问题,他写道:由于这种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市场价值的提高或降低,造成资本从一个生产领域抽出并转入另一个生产领域,造成资本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转移。其中,经济危机前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因而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是观察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如此信奉市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它接受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其实,上述流行论断对现象的描述本身就存在偏误,因为无论是资本品还是消费品都有高级产品和低级产品之分,而波动较大的往往是高级产品尤其是高级消费品。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造成经济危机力度大小的炸药又是什么呢?根本上就在于超前消费以及扭曲的生产结构,进而又根源于与分化的收入结构相互强化的锦标赛制市场定价体系。最后,银行开始向那些无力按期支付利息的个人和企业发放贷款,而每一个还款日借款人不能偿还的那部分利息就被加到本金上而作为下一期的计息基数,这就是庞氏金融。 |